强制上车!DMS将迎来爆发期

2024/02/01

商用车安全问题始终受社会高度关注,作为重大交通事故的高发领域,商用车一旦发生事故,所导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通常十分惨重,因此“提高商用车安全性能”,是行业勠力同心努力的重点方向。。

在导致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众多因素中,疲劳驾驶往往是最大的元凶。相关统计显示,我国每年因疲劳驾驶直接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10万余起,造成9万余人死亡或重伤。其中,货车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占比高达54%。

虽然,为了治理疲劳驾驶,国家出台了各项法令并不断加大惩治力度,但疲劳驾驶屡禁不止,尤其背负着运输时效性、成本等压力的货车司机,为了生计只能夜以继日、风雨兼程。

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卡车司机驾车时长的调查显示,80%以上的卡车司机每天开车时长超过8个小时,40%的卡车司机每天开车时长超过12个小时。即使遵守监管规定的“连续驾驶超过4小时至少停车休息20分钟”,大部分司机也只会选择“休息”20分钟,一分钟不多一分钟不少,而这20分钟里还包括了上厕所、刷手机的时间,真正睡觉休息的时间寥寥无几。

因此,有效治理疲劳驾驶还必须借助其他手段。针对此,交通运输部出台了《关于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通知》,在道路客货运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,也就是DMS(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),“两客一危”更是被要求必须装配。

在商用车驾乘场景需求驱动和政策的引导推动下,DMS在商用车领域逐渐成为“刚需”和“标配”,主机厂也加速DMS上车的步伐,前装DMS蓬勃发展。

在国内市场,加快向乘用车渗透,是DMS的另一个发展方向。相较于商用车,DMS在乘用车领域的推进较为艰难。除了缺少政策层面的强有力驱动,乘用车用户对价格、性价比和实用性的高敏感度,让DMS的推广应用稍显艰难。

受限于成本,当前的DMS产品并未能给乘用车用户带来“非装不可”的使用体验,因此用户不会轻易“买单”。而且随着智能座舱飞速发展,单一的“驾驶员状态监测”功能会逐渐落后于发展趋势,与智能座舱功能深度融合,升级为监测范围更广、感知功能更强的一体式智能座舱监测系统(IMS)是DMS的重要升级方向。不过这是“下一步”,眼下因有关DMS的标准和措施的落地,国内DMS市场蓄势待发。

2023年5月1日起实施的《驾驶员注意力检测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》,将DMS纳入了推荐标准,并预计在2027年成为强制性标准。中国新车评价规程(C-NCAP)在今年9月发布的2024版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上,也首次将DMS纳入项目分值,并预计从2025年起测试车辆的DMS能力。

不过要说更大的增量市场还得是在海外。根据欧盟发布的通用安全法规(GSR),从2024年7月起,所有进入欧洲市场的新车都必须安装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。从2026年7月起,所有新车都必须安装驾驶员分心监测系统。而且从今年1月开始,没有搭载DMS的主动安全系统,很难获得欧洲NCAP的五星评级。

这意味着,中国车载DMS产业的出海机会增加,不只是产品随整车出口,中国DMS供应商走出国门的机会也大大增加。

为了符合欧盟标准,立志征服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必须在车辆上安装DMS,DMS需求大幅提升。而市场向好的信号,给了DMS供应商加快技术迭代的动力,突破了技术瓶颈的“中国智造”征服欧洲市场只是时间问题。

反过来,欧洲强制上车DMS也将催化国内DMS产业的发展。随着DMS产品逐渐成熟,以及搭载DMS的车型越来越多,用户的使用习惯逐渐培养,国内的市场规模也势必扩大。随着政策红利推动、市场需求提升、用户习惯培养……中国DMS产业,未来可期!